区域地理6大重要基础考点、地理综合思维、高中地理区位因素答题模板汇总,
杭州市一周天气预报,万安天气,福建 天气 2.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7.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教:教徒被称为,产生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3. 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1)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4)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3. 相邻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5. 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 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8. 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 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 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2.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 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 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 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1. 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 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3. 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 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6.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 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 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综合思维作为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思维工具,对其进行研究至关重要。如何实现从课标理念到一线教学实践的落实、落细、落小,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为基础,从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组成的知识、能力、方法与观点出发,提出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实施途径:要素综合——厘清要素关系,奠定知识基础;培养要素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善用地理观察法,理解要素综合;运用要素综合观点统摄教学。时空综合——以要素综合为基础;重视培养地理过程的分析与预测能力;运用地理实验法展示地理过程;重视空间观点的形成。地方综合——以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为依托;对地方本身进行综合分析。
地理学观察世界的方法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而地理综合研究的基础包括地理要素间的关联、地理过程的叠加与耦合、不同地方综合体的相互作用三种关联性。因此,地理综合思维的知识、方法、能力与观点互相联系,在不同层面共同构成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其中,以地理综合思维知识为基础,是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前提,学生在使用地理综合思维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地理综合思维观点或观念。地理综合思维素养三个维度互相交叉,某一维度的综合是以其它两个维度为背景的,互相关联,如图1所示。
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是地理学科能够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是以要素综合为内容的,没有了要素,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就少了物质实体,只是体现关系的表达。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综合思维的建立以要素综合为起点,学习了要素综合知识,才能为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的理解与学习搭建桥梁。
时空综合是要素综合的进一步深化。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不同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即要素—时间—空间结构。赫特纳认为,我们必须从三个不同的观点出发来考察现实,其分别为“系统(要素)关系”、“随时间的发展”、“空间中的排列和分配”,对应系统、时间与空间。地理学科与其它系统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对空间与时间的重视,时空综合同时也是地理学科的认知视角与思维工具。
地方综合是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在具体区域上的概括。一个地方的特点是该地方内部各种现象和要素相互联系的、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综合反映。地方的空间是具体的,并在时间上具有演化特征,地方的独特性正是由于不同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关系下形成的,二者的结合在具体地方上的体现是地方特征的成因。
地方综合离不开要素的综合,二者的关系就像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两者的依存关系(见图2)。哈特向指出:综合所有各门系统地理学,集中于地球表面某一特定地点的,是区域地理学。系统要素地理学建立的法则能应用于地方区域地理学,地方区域地理学同样能为系统地理学提供具体素材,二者实际上是并列、互相联系却平等独立的学科。
地理区位因素是高考地的常考知识点。高中教材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在把握主导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全面分析、评价各种区位因素的优势、不足和变化,科学准确作答是地理高考致胜的关键。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育种、化肥、农药、机械化、智能化等。
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生产力水平分布具有一致性,故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具有相似性。
(1)地理位置: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人口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1)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大致不变,但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2.气候:由题中所给信息判读出是什么气候类型,总结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①运输功能: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河口(入海口),便于江海联运,往往发展成大城市;过河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④生态功能: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1.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如铁矿石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鞍山等;石油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等;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平顶山等;
2.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1.地形:由题目地图判读出:①该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开阔,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某种气候类型,结合该气候类型特点作答。如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种棉花和葡萄等。
5.土地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耕作;土地租金低。
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2.交通运输:①临近河或湖,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水陆交通便利;②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③距海港近;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
★某区域优势或劣势分析是考试的重点,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举例如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1.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市场,主要指市场指向型工业。
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成本低。
4.技术(科技、教育):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
7.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等),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
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如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2.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如“三线.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宜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等。
3.距离居民区和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4.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宜发展微电子、感光器材等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1.地形: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4.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1.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3.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2.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1)地形: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注意: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五)航道线的区位因素(水文、水系特征)1.气温:不结冰或结冰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流速平缓,便于航行和停泊。
(2)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为港口的设备、建筑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拓展空间。
(1)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2)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在具体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有平坦开阔的空间,尽量节省建设成本;②既要保证车站与城市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乡结合部;③汽车站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应布置在交通干线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以便于客、货的集散和转乘。④市内马路两侧的公交车站要相互错开,避免造成人员拥挤,阻塞交通。
(4)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交通:因占地面积大,噪声大,应位于城市郊区,但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联系。
1.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
2.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
便民最优原则: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1.水量: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主要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具体应由图中河流的位置判读)。
3.开发条件:与地质、地貌有关。在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主要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1)地理位置:海拔高,纬度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如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